洪生资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mito
查看: 922|回复: 7

【读书】少有人走的路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560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7417
发表于 2019-3-7 16: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心灵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是一个我们在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的词汇。在幼儿园时候,老师就让我们不要哭,不要乱动,不要乱窜。可那时候的我,可真的是一点儿也看不到自律的痕迹,大哭大闹。
随着时间流失,年龄渐长。需要自律得事情变的越来越多,坐在书桌前耐心的耐心的做完作业然后再玩耍,每天早上按时起床不能迟到,等等的一切,都需要自律来帮忙。
但随着需要自律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自己渐渐的开始厌烦起自律这个词,它总是让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还告诉我们这样是有好处的来逼迫我们。
到大学,没有管束,总算是获得期望已久的自由,自以为开始打破了自律的枷锁,早上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需要固定的时间,也不需要去固定的场景,更不需要任何的约束,想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必在乎完美。
这个时候,好像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但是我的内心变的空虚不堪,我做不了有深度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所奢求的更好的东西,都在渐渐离我远去。优秀的能力,健康的身体,都在离我远去。我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我能做的事情变的越来越少。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
自律给我自由。
我酷爱自由,但是为什么自律才能获得自由?自律对我就意味着枷锁,在枷锁中的自由,那还是真正的自由吗?这样的矛盾让人不知所措,开始怀疑我所认知的自由和自律,真的就是我所认知的吗?
直到我看到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观点,当时我就震惊了!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自己对自律的定义
所谓的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并且给出了自律的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承担责任
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当我看到作者对于自律的定义跟我从小从周围环境里学到的知识完全不一样的时候,我充满了诧异。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自律就是管住自己,让自己不能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然后用意志力控制住自己去做那些所谓的优秀的但是自己讨厌的行为习惯,比如规律的早起、规律的看书等等
是的,我接触的自律都是具体让我去做或者不去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我没有达到自律的要求,那么结果显而易见的证明我不是一个自律的人。这对我的身心和情感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我被一件事已经被定义成一个不会自律的人。?0?2
不自律的帽子就这样永远的戴在了我头上。
幸好我在错误的道路上并没有走的很远,我不得不赞叹《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伟大以及作者斯科特这位伟大的心理医生。它帮助我从深深的自我怀疑中解脱出来,我明白了自律不是指有规律的去做什么事情,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面对现实,积极生活的策略。
作者在书开头就一种见血指出: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能,避开这些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的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如果把这两者都做过了头,遇到事情就想逃避,想到痛苦就不愿去做,那么产生心理疾病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我就谈谈对自律的新认识,这种认识基于我的实践而来。
第一个,推迟满足感:
作者的定义当中,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我的感受是:推迟满足感的解决策略是在建立在人生当中充满了问题和痛苦这个假定之上。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问题和痛苦。
问题是现实,痛苦是感受。生而为人,我们注定是要遇到种种的问题的,因为人是一个耗散系统,需要不断的消耗能量和资源才能维持自己的物质上的存在。
从本源上来说,注定了不能独善其身,永远都会遇到问题。想要获得资源就必须面临它一开始并不属于你的这个现实,从不属于到属于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过的很轻松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痛苦,而有的人则经常感受到处处碰壁,步履维艰,人生充满了苦难。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么大差异呢?只有一个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刚上班那会儿,我每天都要加很晚的班才能回家。一个工作日的早上有时候只能做一点点活儿,如果领导安排的工作一多,就有可能完不成。但是工作了一年以后这种现象就变的越来越少了,不再熬夜加班,领导交代的工作也能优质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是我却觉的越来越轻松,同样的事情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就其原因便是因为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第一步在于面对问题,而面对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事情。问题本身有很多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东西在里面,它之所以能变成问题,就是因为解决不了它,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它证明了自己的无能。
在《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我了解一个我们并且都在用的小伎俩而不自知的策略。在书里,它叫转移负担模型,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解决它表面露出来的症状,把难解决的负担转移成容易解决的负担。
转移负担模型是由两个负反馈构成的:一个负反馈就是“治标”,比如喝醉酒来缓解现在的压力;另一个是“治本”,我承认自己现在做的不好,然后花很长的时间努力改变自己。
而推迟满足感,说的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通过“治标”来解决问题。
因为我们想要马上获得解决问题的那种满足感。在书中讲了一位工作优秀的女士,她虽然工作优秀,做事厉害但是却无法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她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孩子简直束手无策。这位女士总想一下就自己的孩子马上变好,使用强硬的手段控制的孩子,万万没有想到却让孩子产生了更大的反弹。
她想得到孩子马上听话的满足感,然而事情却越发展越不按自己的轨道,表面上看是缺乏耐心,实际上想要马上解决问题而获得满足感。为什么满足感对这位女士这么重要?为什么作者要提出是满足感在影响我们?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套奖励和惩罚机制。这套机制在大脑中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酚酞、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血清素、催产素这六种能够产生愉悦感的激素,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比较好,那些事情不要做。
这些都是产生愉悦感的激素,促使人去做什么事情,并且用它来判断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好不好。
同时大脑还需要让你不去做某些事情呢。大脑不能刚奖励你,还要惩罚你!惩罚你的机制则是利用损失厌恶,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区域,杏仁核。这个区域一旦开始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情感。据2010年的一个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脑中的杏仁核受到损害,他就不会有损失厌恶。
同时人们对负面的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
这位女士的能力从工作上已经得到证明,却无法处理好自己孩子的事情。所以这件事不是她的能力不行,而是她感受自己失去可爱的孩子,这样的现实让她失去了理性转身诉诸于感受。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
然而真正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的存在感不是靠思考得到的。严格的说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
我感受故我在
而家在每一个人大脑的概念里都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一个充满情感和感受的地方。这位女士的工作上的卓越能力,在家里消失不见也就有了答案。
一旦诉诸于感受,相当于将自己的决策依据交给了大脑那一套通过分泌激素来奖励和惩罚控制我们行为的机制。但是,这套机制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
在前面谈到《第五项修炼》里,我说到了负担转移模型,为什么这个模型我们喜欢用?因为它利用了大脑机制的漏洞,那就是通过做一些先解决一些表面露出的症状,把难解决的负担转移成容易解决的负担,获得事情完满解决的表面现象和满足感,大脑照样会分泌有关愉悦的激素来奖励你,因为大脑无法了解事情的所有真相。
在基于感受的做事方式中,如果通过做表面工作就能得到大脑愉悦的奖励,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么做呢?
这就是一切根源。不开心的时候去喝酒,喝酒可以麻痹大脑,感受到愉悦。这种奖励让自己暂时脱离痛苦的现实,却无助于解决问题和改变现实,同时也带不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唯一能让我们不陷入这种陷阱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迟自己的满足感,延迟大脑的奖励,直面需要解决问题。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w03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9-3-7 2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07

回帖

805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8057
发表于 2020-2-18 14: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回帖是美德!谢谢虚拟宝库网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QQ号
2209222895
开通VIP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洪生资源网 |桂公网安备 45022102000011号

GMT+8, 2024-12-27 19:21 , Processed in 0.393374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